[结构][设计][规范] 关于结构倾覆力矩计算公式的另一种理解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说到结构倾覆力矩,搞过设计的朋友可能最先会想到以下这个公式: $${M_{\rm{c}}} = \sum\limits_{i = 1}^n {\sum\limits_{j = 1}^m {{V_{ij}}{h_i}} } $$ 该公式来源于《抗规》6.1.3条的条文说明,原条文其中,\(M_{\rm{c}}\)为规定侧向力作用下结构底层的框架倾覆力矩,\(V_{ij}\)表示第i层第j根框架柱的计算地震力,\(h_i\)为结构第i层的层高,为框架i层的柱的根数,为结构的层数。若将该公式推广到通用的情况,不仅是计算底层的倾覆弯矩,而是用于计算特定楼层的倾覆弯矩,同时将层高放到第一层连加符号的外面,则可得到公式\({M_j} = \sum\limits_{i = j}^n {{V_i}{h_i}}\),其中,\({V_i}\)表示结构第i层的楼层剪力,\({h_i}\)为结构第i层的层高,\({M_j}\)为结构第j层的倾覆弯矩,该公式指的是结构第j层的倾覆弯矩等于第j层及以上楼层的剪力与层高乘积的叠加。 最初看\({M_j} = \sum\limits_{i = j}^n {{V_i}{h_i}}\)这个公式时,是及其不直观的,因为说到倾覆力矩,可能大多数人最开始想到的都是侧向力乘以力臂的方式,因为我们最初学力学的时候就是这样,力乘以力臂就形成弯矩。接下来我们不妨重新来推导一次这个很多人都推导过的公式,看怎么从侧向力乘以力臂一步步推导到剪力乘以层高。 如下图所示,以一个三层高的结构为例,各层层高分别为h1,h2,h3,各楼层的侧向力分别为F1,F2,F3,各层的楼层剪力分别为V1,V2,V3。,相应结构各层的倾覆弯矩分别为M1,M2,M3。 图1 倾覆力矩模型 根据力与力臂乘积为力矩及外力与剪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以下推导: (1)第3层的倾覆弯矩 …

[FEM][有限元] 为何梁、板壳单元有扭转自由度而实体单元只有平动自由度?

坚持实干、坚持积累、坚持思考,坚持创新。 当节点无限细化,本来就是没有扭转一说,一个无限小的点就只有平动,扭转、转角这些都是抽象为结构单元后才有的,是用一个点去表征实际上不是一个点受力行为及变形特征时候产生的。如我们平时说的弯曲、剪切等等这些变形特性,理论上都为结构行为,都是多个点按一定规律变形后的一个行为。一根梁或者板,本来是有体积的,当抽象为一个线和面时,厚度方向的尺寸就忽略了,为了描述这个厚度方向上的变形特性及行为,就引入了转角。 因此。当无限喜欢去看一根梁的时候,把这个梁再划分,再看里面也有点,这个点就没啥转动不转动而言了,里面的点只有3个平动自由度,但是这些所有的点的平动自由度组合起来就可以描述这根梁的弯曲变形。 实体单元本意是用来描述真实的体,因为节点只有平动自由度。 在动力分析中也有类似的概念,如扭转惯量。扭转惯量也是抽象后评估结构扭转惯性力矩用的,是多个节点质量按一定规律作用后形成的,当把结构划分足够细,那每一个点也不存在扭转惯量,只有3个方向的平动质量。 微信公众号 ( Wechat Subscription) 欢迎关注 “结构之旅” 微信公众号